這篇文章乃筆者在研究所中〈音樂史學研究〉課堂的一個報告,在這裡整理分享
一、時代背景
1700年前義大利主要由西班牙王國控制,直到查理二世去世,西班牙王國與法國的波旁王室、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爭奪王位,導致大規模的西班牙繼承王位戰爭,義大利是其中主要戰場之一。一直到1713年才正式簽訂烏特勒支條約,由奧地利獲得主要控制權,和平只維持了幾年時間,1713年因瑪麗亞‧泰瑞莎繼位,因女性統治帝國遭受質疑,又引發為期八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直到1746年簽署亞琛合約,戰爭才逐漸趨緩。
(上圖)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這個時期的義大利還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受到各國列強瓜分領土,且有時土地會隨著戰事情況而產生政權轉移:
(1) 奧國主要統治薩丁尼亞、米蘭、那不勒斯;
(2) 薩伏伊主要統治皮埃蒙特及西西里島地區,1713年成為西西里亞王國,1720年與薩丁尼亞合併為薩丁尼亞王國,在復興運動後逐漸壯大,奠定義大利獨立的基礎;
(3) 波旁王朝1734年則取得那不勒斯及南義大利的統治權;
(4) 英國則控制了地中海區域
二、兩大藝術風格:巴洛克與洛可可
巴洛克藝術風格於1600年左右起源於義大利,隨後逐漸發展至其他歐陸地區,發展到1700年-1750年時達到高峰。而在18世紀初 (大約於1720-1775年間),藝術家對於巴洛克的誇張華麗的裝飾進行了反思,而在音樂、繪畫、建築、文學等藝術領域上產生所謂的「洛可可風格」,也被稱為「嘉蘭特風格」,是由巴洛克浮誇的風格轉變而來,特徵為注重流線與曲線、華麗的設計和柔和的色彩。特萊維噴泉則是一個巴洛克藝術融合洛可可藝術的產物。
補充:音樂上的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與其他音樂風格同時流行,是「巴洛克時期」(1600-1750)與「古典時期」(1700-1800)的過渡期的短暫音樂風格,也被認為是「前古典主義」,風格特徵為輕鬆愉快、清晰旋律線條及明確的強弱表情對比,多以四小節或八小節的旋律結構組成,較容易受到當時貴族及聽眾的喜愛。
三、建築
特萊維噴泉 Trevi Fountain
特萊維噴泉是羅馬最大的巴洛克風格噴泉,最早由貝尼尼所設計,一直到貝尼尼死後才由他的學生們陸續完成,於1762年完工,噴泉的雕像是巴洛克式華麗的雕刻,描繪希臘神話中海神的故事,在廣場噴泉的後方則是具有洛可可風格的海神宮,海神宮則比較簡約,講求流線型的雕刻風格。而自從電影《羅馬之戀》開始,人們蔚為風潮的會到特來為噴泉投下硬幣,祈求新的戀情或穩定婚姻關係。
西班牙階梯 Scalinata della Trinità dei Monti
西班牙階梯是全歐洲最長、最寬的階梯,總共有135階, 是由法國波旁王朝資助梵諦岡在1723-1725年間完成,他是連接山上天主聖三教堂與西班牙廣場的非常長的一座階梯。
四、繪畫發展:這個時期代表的義大利畫家為皮托尼、提也波洛、卡納萊托
詹巴蒂斯塔·皮托尼
(Giovanni Battista Pittoni,1687-1767)
18世紀最受貴族歡迎的威尼斯派畫家,也是威尼斯美術學院的創始人。畫作風格多偏向洛可可早期,創作初期多以希臘神話故事為題材,晚期則多為宗教題材作品。
(左) 酒神與阿利阿德尼,油畫,1720
(右)戰神與維納斯,油畫,ca.1720
(左) 基督的誕生,油畫,ca.1730-1740
(右) 聖彼得,油畫
提也波洛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 1696 ~ 1770
提也波洛是最後一位重要的威尼斯派裝飾畫家,也是義大利洛可可風格最純粹的詮釋者,其畫作特色具有明亮而鬆弛的特質。這個時期多創作宗教題材畫作,1750年後,則多為宮廷、教會等創作神話故事相關的壁畫作品。
(左) 三位一體,1735-1739,油畫,館藏於英國倫敦國家畫廊
(右) 奉獻以撒,1750,油畫,館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當建築融入繪畫—卡納萊托
Giovanni Antonio Canaletto (1697-1768)
卡納萊托為洛可可風格畫家,其作品多以風景、建築為創作題材,諸多作品描繪當時運河、廣場的景象
威尼斯聖馬可廣場:1723-1724,油畫,館藏於西班牙馬德里市提森波那米薩美術館
威尼斯公爵宮:1728-1729,油畫,館藏於俄羅斯莫斯科普希金美術館
威尼斯的卡納勒究入口:1734-1742,油畫,館藏於英國倫敦國家畫廊
威尼斯大運河:1738,油畫,館藏於美國洛杉磯市保羅蓋提博物館
FAZIOLI Marco Polo 藝術造型設計鋼琴
義大利名琴FAZIOLI 為了慶祝千禧年而打造,獨特的紅色鏡面烤漆,鋼琴頂蓋內側繪上著名義大利畫家卡納萊托作品。畫像描繪了當時中國與威尼斯經貿聯繫的風貌。
(上圖) 新營文化中心演藝廳 FAZIOLI Marco Polo F308
(上圖) 2019年新款造型 Tribute to Venice 首度於中國樂器大賞中亮相
雖然我們看不到當代建築的樣貌,但是我們卻可以透過卡納萊托的畫作,而有了親臨現場之感
五、各地區音樂發展簡介
(一) 威尼斯
雖然國內政經局勢低迷,但由於威尼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是各個歐洲國家的交會之處,威尼斯成為地中海區的商業中心,匯集了來自各地的特色商品,而中國絲路的發展,引進了茶葉、瓷器、絲綢。運河的興建,除了帶動商業發展,休閒娛樂活動的需求也逐漸提升,因而在這裡產生了不同的職業:
(1) 音樂家
(2) 船伕:船伕搖船時吟唱的船歌 (Barcarolle),就源自於義大利語「barca」,意為「船」,而這船則特指位於威尼斯運河的狹長型小船「貢多拉」。
(3) 業餘娛樂者:進行雜耍、魔術、話劇表演等
在威尼斯,也經常是舉辦大型公開節慶活動的場地,隨著節慶活動的興盛,也有了不同的表演形式的需求,如:教會音樂、室內樂、歌劇。其中又以歌劇發展最為重要,威尼斯的歌劇發展帶動了整個義大利歌劇的興旺,同時透過音樂家及海上貿易的發達傳遍至其他歐陸國家。1637年第一個歌劇院聖凱西雅諾劇院啟用,到這個時期至少有六個劇院經營,一年內總共有34週的演出檔期,統計下來,1700-1750年間在威尼斯每年至少公開發表十部新的歌劇創作。
(二) 拿坡里
拿坡里地區音樂發展著重於音樂教育及歌劇發展,音樂院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也同時創辦多所孤兒院以提供貧窮學子學習,在孤兒院中則特別注重在音樂上的培育,除了歌劇的發展外,同時著重於樂器的教學,樂器的重要性自此提升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此時期培育出眾多的音樂人才,透過各地發達的水運,這些人才得以到其他歐陸國家發展,並同時將義大利歌劇、器樂作品帶往國外。
§ 歌劇發展:
莊嚴歌劇 (正歌劇) Opera Seria:是最早發展的歌劇類型,源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劇情多取材自古希臘神話及英雄故事,風格較為莊嚴肅穆。
喜歌劇 Opera Buffa:是18世紀時穿插於莊嚴歌劇幕與幕之間,換場時為娛樂觀眾的幕間劇
(Intermezzo) ,劇情內容多取材自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瑣事,偶有諷刺意味,詼諧生動,比較受到大眾的喜愛,後來逐漸成為獨立的歌劇作品。
閹割男高音 Castrati:歷史淵源自歐洲十六世紀,至文藝復興就已經非常興盛,幾乎每座教堂都有閹割男高音,因為當時天主教還未允許女性在教堂唱詩,而則必須由男性替代女性的高音聲部,才得以打破男性的生理限制。而在當時聲樂界也認為,能夠演唱更高音域的角色,就被認為地位越高,閹割男高音因而成為當時候的風尚,其中,最為著名的為法利內里。這個風尚一直到法國大革命時,因政治不正確的因素,逐漸消褪,到20世紀最後一名閹割男歌手去世,即人道主義的思潮崛起,至21世紀時,即發展成為當代的「假聲男高音」。
法利內里 Farinelli:原名Carlo Maria Broschi (1705–1782),1717年在教會詩班演唱時,備受當時最偉大的聲樂老師與作曲大師──尼可拉‧波波拉 (Nicola Porpora) 賞識,主動收留他為徒,然而同年為了保住他清純的嗓音,在家人祕密的安排下,他被迫切除生殖器。在波波拉的交倒下,15歲即身兼多部歌劇的重要角色,他的聲音征服了拿波里市民的心,無論是男是女,都為他著迷瘋狂,由於他的精湛的舞台魅力及技巧,許多作曲家都為他,許多作曲家都為他量身訂作,為他譜寫曲子。「法利內里」也因此成為閹割男高音的代稱。
韓德爾歌劇《林那多》中的〈讓我哭泣〉即是為法利內里量身訂做的
(影片源自電影《絕代艷姬》中的片段)
義大利重要歌劇院:音樂史上歷史最悠久的歌劇院即是源自於義大利
聖卡洛劇院 Teatro di San Carlo
位於那不勒斯,是目前現存最古老且持續經營的歌劇院,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馬蹄型劇場,共有3300多個座位。前身是1621年築成的聖巴托羅梅歐劇院。1737年為紀念聖卡洛三世,波旁王朝查爾斯王決定在那不勒斯建造一座大劇院,以符合這座城市作為國家首都與王權基座的地位。聖卡洛劇院上演過的作曲家從巴洛克的拿波里樂派到巴赫、葛路克、海頓、威爾第、羅西尼、董尼采蒂、貝里尼、華格納、普契尼、馬斯卡尼、列昂卡瓦洛、理查‧史特勞斯等人的創作,其樂團座位更是在威爾第的建議下修改而成的。羅西尼大多數的作品都是在這裡首演。
米蘭史卡拉歌劇院 Teatro alla Scala di Milano
米蘭史卡拉歌劇院最初建立於聖瑪利亞教堂遺址階梯(scala)上,因而得此名。在1700-1750年這個時期,劇院還在持續建造,並以空地進行各式各樣的表演,如:話劇、抒情劇、木偶戲、雜技、魔術等。一直到1778年完工才開始對外開放營運,然因二次世界大戰戰火波及,義大利花費巨額資金進行重建,重建完工後至今,史卡拉歌劇院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完美歌劇院之一,擁有極佳的聲響效果。
義大利其他著名歌劇院
維洛納露天歌劇院 Arena di Verona
波隆納市立歌劇院 Teatro Comunale, Bologna
佛羅倫斯市立歌劇院 Teatro Comunale, Firenze
羅馬歌劇院 Teatro dell'Opera di Roma
帕瑪皇家歌劇院 Teatro Regio, Parma
杜林皇家歌劇院 Teatro Regio, Torino
巴勒摩馬西莫歌劇院 Teatro Massimo, Palermo
(三) 羅馬地區
貴族貴族資助貴族資助音樂院及音樂家創作清唱劇 (cantatas)、小夜曲 (serenatas)、協奏曲 (concertos),歌劇作品則比較少,因此在羅馬地區培育出許多優秀器樂演奏家,其中又以小提琴為主,例如:炫技小提琴家 Francesco Geminiani (1687-1762)、Pietro Antonio Locatelli (1695-1764)、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
(四) 克里蒙納
位於義大利北部倫巴底區的城市,是小提琴發源地之一,聚集了各地優秀的製琴師,製造出頂級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又以三大家族為最廣為人知 (紅字為製琴黃金時期)
阿瑪蒂 安德烈‧阿瑪蒂 (Andrea Amati, ca. 1505-1577) 安東尼奧‧阿瑪蒂 (Antonio Amati, ca. 1540-1607) 基羅拉摩‧阿瑪蒂 (Girolamo Amati, ca. 1550-1630) 尼可羅‧阿瑪蒂 (Nicolò Amati, 1596-1684) 基羅拉摩二世 (Girolamo II Amati, 1649-1740)
史特拉底瓦里
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 ca. 1644-1737)
弗朗切斯科‧史特拉底瓦里(Francesco Stradivari, 1671-1743)
歐莫柏諾‧史特拉底瓦里 (Omobono Stradivari, 1679-1742)
瓜奈里 安德烈‧瓜奈里 (Andrea Guarneri, 1623-1698) 彼得羅‧瓜奈里 (曼圖阿的彼得羅,Pietro Guarneri of Mantua, 1655-1720) 朱塞佩‧瓜奈里 (Giuseppe Guarneri filius Andrea, 1666-1740) 彼得羅‧瓜奈里 (威尼斯的彼得羅,Pietro Guarneri, 1695-1762) 朱塞佩‧瓜奈里‧耶穌 (耶穌‧瓜奈里,Giuseppe Guarneri del Gesù, 1698-1744)
林品任介紹提琴家族及示範演奏
林品任目前使用琴為 A. Stradivari (1683) 及 S. Zygmuntowicz 複製琴
推薦電影欣賞《紅色小提琴》(Red Violin)
六、代表作曲家
托瑞里 Giuseppe Torelli (1658-1709)
將協奏曲中的獨奏樂器一口氣提升至管弦樂團平行的地位,奠定協奏曲三樂章快-慢-快的標準形式
柯瑞里 Arcangelo Corelli (1658-1713)
新穎的小提琴技巧、獨奏奏鳴曲、合奏奏鳴曲、三重奏鳴曲、室內樂鳴曲、教會奏鳴曲、大協奏曲,《聖誕協奏曲》(ca.1690)
聖誕協奏曲
亞歷山大·史卡拉第 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多首歌劇、清唱劇、返始抒情調
阿爾比諾尼 Tomaso Albinoni (1671-1750)
多首三重奏鳴曲、小提琴奏鳴曲,為日後小提琴奏鳴曲及室內樂奠定基礎,53部歌劇、多首清唱劇、54首協奏曲
多明尼哥.史卡拉第 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主要為大鍵琴創作之單樂章奏鳴曲,總數約有555首、30首練習曲、少數歌劇及宗教音樂作品
Scarlatti Sonata K.380
韋瓦第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上帝垂憐之家 Ospedale della Pieta,收養教育年輕女性,傳授音樂技巧、創作提供教學與演出。為數眾多的小提琴協奏曲
op.3《調和的靈感》獨奏、2把、3把、4把小提琴協奏曲
op.8 《和聲與創意的試驗》12首小提琴協奏曲,以《四季》最為出名
Concerto for 3 Violins, Strings and Continuo
Vivaldi "Summer" Violin Concerto
塔替尼 Giuseppe Tartini ( 1692-1770) 《魔鬼的顫音》小提琴艱難的雙音、震音技巧,撰寫音樂理論書籍
鮑凱里尼 Luigi Boccherini (1743-1805) 古典樂派早期作曲家,以大提琴作品最受歡迎
七、當今義大利有那些著名名團、演奏家呢?
樂團
史卡拉劇院合唱管弦樂團 Orchestra e Coro del Teatro alla Scala
聖西西里亞管弦樂團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
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 I Musici
指揮
辛諾波里 Giuseppe Sinopoli
朱里尼 Carlo Maria Giulini
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夏伊 Riccardo Chailly
慕提 Riccardo Muti
加提 Daniel Gatti
帕帕諾 Sir Antonio Pappano (英國義大利裔)
鋼琴家
米開蘭傑里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波里尼 Maurizio Pollini
巴格里尼 Maurizio Bagalini
普拉諾 Roberto Plano
拉娜 Beatrice Rana
八、結論
雖然這時期的政治局勢混亂的年代,而在藝術文化上,卻孕育出非常豐富的發展與文化遺產
九、資料來源
網路資料
書籍
邢豔。 《一本書讀完義大利歷史》。台北市:驛站文化 ,2013
林立樹。 《義大利史—西方文化的智庫》。台北市:三民書局,2008
蔡百銓。 《義大利史》。台北市:五南書局,2002
張詩欣。 《52則非知不可的古典音樂概念》。台北市:五南書局,2018
劉岠渭。《默觀無限美—劉岠渭教你聽古典音樂》。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05
楊沛仁。《音樂史與欣賞》。台北市:美樂出版社,2001
許汝紘暨音樂企劃小組。《圖解音樂史》。台北市:佳赫文化行銷,2009
施迪文。《世紀古典之最》。台北市:金革科技
李欣恬。〈威尼斯紅髮音樂王子—韋瓦第〉。《MUZIK古典樂刊》No.63 (四月號,2012):38-47
Payne, Maribeth.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09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