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作家相片紹綱 黃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已更新:2023年7月5日

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0)



「我的時代,終將來臨。」 ─ 馬勒




舊金山交響樂團 ( San Francisco Symphony Orchestra ) 音樂總監麥可.提爾森.湯瑪斯 ( Michael Tilson Thomas )曾說:「馬勒的交響曲,是自然宇宙萬物的總和。」馬勒一生過創作十一首交響曲(包括大地之歌及未完成的第十號),這十首交響曲,便是浪漫樂派晚期傳統交響曲形式中重要的且磅礡之作,探究了人們生活所及的種種不同議題層面,可以說是一本又一本的百科全書。




1883至1885年間,馬勒在卡塞爾劇院任職助理指揮期間,認識了劇院的花腔女高音喬安娜.李希特Johanna Richter,並且開啟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場戀情,然而最終卻以失戀收場,馬勒傷心之餘,悲憤於創作之間,寫下連篇藝術歌曲集《青年旅人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並且將此曲送給了李希特,以紀念這段戀情。然而《青年旅人之歌》中的第二首《今晨我走過田野》(Ging heut' morgen übers Feld)及第四首《屬於我摯愛的一雙藍眼睛》(Die zwei blauen Augen von meinem Schatz)被用在第一號交響曲當作第一、三樂章的主題,因而間接催生了這部交響曲。 這首交響曲起初是五樂章的形式,1889年匈牙利首演的時,是以“兩部份的交響詩”展現,後來1893年在漢堡演出”交響曲形式的交響詩”,並以他最喜愛的作家尚.保羅Jean Paul的小說《巨人Titan》為這之命名,並於每個樂章訂定標題註解如下:


第一部、來自年少時的歲月:花、水果、與荊棘等事

第一樂章:永無止盡的春天(導奏與從容的快板)—黎明,山河大地復甦的情景

第二樂章:花之樂章(行板)

第三樂章:鼓風的帆(詼諧曲)

第二部、人間喜劇

第四樂章:觸礁(卡洛風格的送葬進行曲)—靈感來自於許溫德的版畫《獵人的葬禮》

第五樂章:從地獄到天國(狂暴的快板)


最後1896年柏林演出的時候,為了不讓觀眾有先入為主的想像,他將第二樂章“花之樂章”刪去,並移除所有的標題。這個版本於1899年出版,成為今日普遍所熟知的四個樂章形式交響曲。 第一號交響曲雖名為巨人,然而實質上卻與這個標題並無任何關聯,故很有可能也是馬勒當初刪去這個標題的原因之一。這首交響曲的創作泉源,乃是來自馬勒的家鄉—伊格勞Iglau。伊格勞是一個小鎮,地理位置正好處於布拉格與維也納之間,伊格勞中心有一個中央的廣場,奧匈帝國各國的軍隊總是在那邊作鼓號競技,馬勒的家就在廣場附近的街坊,父親在家對面經營了一間酒館,那間酒館成了士兵們休憩聚集的場所,在伊格勞外圍,有一片遼闊的寧靜的森林區,馬勒在喧囂紛擾之虞,總是喜歡散步到那裡,尋找創作靈感及心靈的平靜。


上二圖:伊格勞城市中心及城外森林



以下分別簡述各樂章特色:


第一樂章:緩慢地。沉重地 ( I. Langsam. Schleppend )

一開始,是非常安靜神秘的長音,在一片寬廣遼遠寧靜的森林間,是如此祥和的,隨後可以聽到夜鶯的啼叫(A-E下行音型)及遠處依稀傳來廣場上的閱兵號角聲(小號於後台演奏,營造遼遠的效果),布穀鳥的啼叫(D-A下行音型)喚醒大地,接著奏出了《青年旅人之歌》第二首《今晨我走過田野》的旋律,那正是大自然的主題,整片大地逐漸熱鬧了起來,直至生意盎然。


被刪去的《花之樂章》( Blumine )

原本是寫給約瑟夫‧范.雪福爾的話劇《賽金根的小號手》中的配樂,雖然後來馬勒從此部交響曲中刪去了這個樂章,然而至今,這首曲子仍然可以在音樂會中見到,有時會照馬勒原來五個樂章的演奏版本,於第一樂章之後接續演奏此樂章,有時這首樂曲會當作單一曲目,搭配其他曲目作演出,相較於其他樂章,是非常柔和優美的。


第二樂章:有力地律動,但不能太快 ( II. Kräftig bewegt, doch nicht zu schnell )

父親經營的酒館裡,傳來民間曲調《小郵差之歌Postillion》,那正是士兵與女人喝酒、唱歌、跳舞(蘭德勒舞曲、史泰利恩舞曲)的歡騰喧嚷,單簧管與法國號開頭時稍微舉起演奏以製造吵鬧喧嚷的聲響。


第三樂章:莊重且適度地,不拖泥帶水地 (III. 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馬勒13個兄弟姊妹中,就有8個未能活過成年,死亡的陰影壟罩在他的家庭…送葬隊伍奏著哀傷的送葬進行曲,低音提琴獨奏首先拉出小調的《雅各修士》(兩隻老虎),模仿兒時街頭藝人的奏樂聲,這便是送葬進行曲的主題架構,隨後各個樂器紛紛加入演奏送葬進行曲的行列,此時由父親經營的酒館傳來士兵們唱歌跳舞的歌聲,相對於送葬進行曲,那是較柔美的,有時候會突然詼諧了起來,就這樣的送葬進行曲及酒館歌聲相互穿插著,隨後又傳來《青年旅人之歌》第四首《屬於我摯愛的一雙藍眼睛》的旋律,那是淡淡的哀傷!然而最終結尾時卻只剩下送葬進行曲曲調,馬勒依舊生存於死亡的恐懼陰霾中。


第四樂章:暴風雨般的動態 ( IV. Stürmisch bewegt )

這個樂章是帶有濃厚自傳性色彩的樂章,同時也是這首交響曲中規模最龐大且最重要的一個樂章,馬勒13歲離開家鄉,展開了他的指揮生涯,然而在事業上及感情上的擺盪不定,讓他思念起家鄉那寧靜的森林地,最終,仍舊克服了考驗,贏得勝利凱旋!這個樂章開頭,弦樂音域快速上下擺盪不定的游移及兩組定音鼓的打擊描寫馬勒在外地的種種命運的摧殘,那是整個壓制住的,是毫無脫身餘地的。然而戰勝命運的凱旋的主題在一長串搏鬥之後乍現,隨後第一樂章的森林主題又回來了,馬勒開始在這個主題架構上面以賦格的方式展現他創作的才華 ,曲子結尾,第二次的凱旋主題,視各個指揮不同的詮釋,法國號及部分的小號及長號會站起來演奏到曲子結束。


馬勒的交響曲無論在編制上面或曲子本身的規模上面都是非常龐大的,第一、四、五號交響曲是他所有交響曲中相對較短的,其他首演出完畢通常都是超過一個半小時以上,因此音樂會上通常就只有安排馬勒的單一一首完整的交響曲,而沒有分上下半場和中場休息。另外,馬勒的交響曲很愛製造不同的聲響效果,例如第一號的夜鶯與布穀鳥的啼叫、軍隊的號角聲和酒館喧鬧的聲音,他的第六號交響曲更是運用到不同的打擊樂器去描寫大自然的聲響,在第四樂章更是運用大槌子來描寫命運的擊打。另外一個馬勒交響曲的特點就是他的戲劇轉折都是非常戲劇化的且帶有張力的,像是從非常緊張咄咄逼人的感覺轉到非常祥和優美的感覺。 雖然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在當時後反應都不是很受歡迎,甚至在首演時被樂評認為是「一部小但擁有所有難聽的構成要素!」但是到了現代,這首曲子成為馬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因為規模上相對是最小的一齣交響曲,將這首曲子放在音樂會下半場演出,上半場就可以很靈活地安排其他的曲目,因此很多樂團都喜歡在音樂會中演出,也因為為這首曲子灌錄唱片通常不需要太大的成本,一張CD就可以錄完,再加上第一號交響曲是馬勒最具代表性的曲目,因此也是馬勒所有交響曲中,最常被灌錄的一首。


推薦版本:大衛‧辛曼 指揮,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

如何獲取本專輯音樂:

如需獲取音樂,本部落格提供自由樂捐方式,敬請匯款至下方帳號,並來信索取音樂檔案。來信時請告知匯款帳號末四碼、姓名、聯絡方式及欲索取的專輯名稱,將回信提供您部份或全部曲目之聆聽連結。

匯款戶名:黃紹綱

銀行:彰化銀行承德分行 ( 009 )

帳號:50748602384800

​e-mail:music82523@gmail.com


更多推薦版本陸續上架,請見 專輯聆聽

48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