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鋼琴色彩的魔術師,對細節具有難以置信的眼光,對復甦古老演奏學派展技曲目的興趣值得讚賞,在紐約被捧上天。」——BBC留聲機雜誌《名人錄》
史蒂芬‧賀夫早在幾年前已多次造訪臺灣,對於部份的愛樂者來說想必已經是不陌生,筆者也曾經欣賞過賀夫和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上圖)賀夫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雖然大家對於賀夫已經多有認識或知道,賀夫可以說是一個天才型藝術家,集鋼琴家、作曲家及作家於一身,並曾被《經濟學人雜誌》評為二十大博學人之一,至今已經獲得六座留聲機大獎、四座葛萊美獎提名,且是第一位獲得麥克阿瑟獎的古典音樂家。今天筆者就透過這篇文章深度的探討賀夫的鋼琴演奏理念與想法及聆聽他珍貴的音樂演奏。
一、家庭背景及鋼琴啟蒙
1961年出生於赫斯渥(Heswall),從小對音樂就有強烈感覺,一接觸鋼琴就瘋狂愛上,父母雖非音樂人但即為支持賀夫學習音樂,便在附近的古董店以五鎊的價錢買了一台鋼琴給賀夫。父親喜歡古典音樂,為了瞭解鋼琴音樂,買了許多唱片及書籍研究,可通曉大部分的鋼琴曲目
,甚至可以就音樂的演奏風格推斷是哪個演奏家的錄音。六歲開始向莎德-利普金(Heather Slade-Lipkin)學習鋼琴,爾後就讀於曼徹斯特的皇家北方音樂院(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 in Manchester)。
賀夫的鋼琴啟蒙老師
Heather Slade-Lipkin
(1947-2017)
二、重要學習歷程
(一)葛林教授的無為而治 (1971-1978)
賀夫十歲時開始師從名師葛林教授(Gordon Green,1905-1981),是葛林教授收過年紀最小的學生。葛林教授從尚無為而治的教學方式,他認為學琴不該揠苗助長,而是應該讓學生發展獨立的音樂思考能力與發現自己的個人特質。葛林常對學生說:他不管學生現階段是什麼程度,重要的是他關心學生十年後的演奏和音樂。有趣的是,葛林的鋼琴課程,永遠都超過一個小時,在讓學生彈奏音樂之前,葛林總是先和學生邊喝咖啡邊聆聽鋼琴家的唱片錄音,讓學生聆聽不同鋼琴家的不同演奏風格詮釋,透過聆聽及討論進而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音樂語彙,葛林教授也認為,為了避免學生不能了解他想要表達的理念,他總是要求至少要有一名家長一同參與學生的鋼琴課程,他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葛林反對學生及家長一味的追求比賽,他認為很多參賽者只會想著如何討好評審,選擇有利的曲目,但彈出來的音樂沒有自己的性格及主見,總是看不見演奏者自己的音樂思考及特質,而所有聽到的東西都是那些人「老師」的,彷彿是各學派之間的相互較勁,她也認為,大多人追求與許多獎項的老師學習,而老師自然也希望學生多為自己爭光,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亂象。然而葛林教授非常鼓勵學生多參與「鋼琴以外」的活動,他認為身為一位優秀的、健全發展的鋼琴家,就必須要多去聆聽音樂會,去美術館,去閱讀,去思考,而不是每天只有關在琴房中練琴。賀夫和葛林教授學習一直到十七歲葛林因病逝世為止。
葛林教授(Gordon Green,1905-1981)
(二)嚴格的溫頓,鞏固技巧(1978-1980)
葛林教授提供賀夫很大的學習自由空間,但對於演奏技巧上並不太要求,在跟嚴格的溫頓(Derrick Wyndham)學習這段期間,剛好彌補了技巧方面的不足,溫頓絕不容許學生在演奏上有任何的馬虎,甚至仔細要求學生思考手指移動的順序運作,並找出適合的演奏方法,確保演奏的正確無誤,並講究每一個音色完美無瑕,在這段時期的學習及磨練,啟發賀夫找到屬於自己的演奏技巧系統。
(三)馬庫絲,短暫的茱莉亞音樂院(1980-1982)
十九歲的賀夫,進入茱麗亞音樂院學習,拜師於馬庫絲女士門下(Adele Marcus,1906-1995),然而賀夫並不喜歡這裡的學習環境,且馬庫絲往往堅持自己的見解,教學上非常狹隘,其中最大的歧見在於,馬庫絲認為音樂必須要解釋非常明確,然而音樂並非只有黑與白二元,甚至更多的時候如同光譜一樣存在著「朦朧與光影」,音樂表現上也並非只有喜與悲,而是充滿了五味雜陳,有時候甚至是互相衝突的情感。不過在茱麗亞音樂學院停留的時間也相當的短暫,二十一歲時,賀夫贏得紐伯格鋼琴大賽冠軍,因此開始了他的演奏生涯。
三、演奏生涯
賀夫曾於各地主要音樂廳舉辦鋼琴獨奏會,亦與國際知名管絃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其中曾三度演奏柴可夫斯基所有創作給鋼琴及管弦樂團的作品。賀夫亦曾受邀於各地主要音樂節演出,包括薩爾茲堡音樂節、莫札特音樂節、愛丁堡音樂節、愛丁堡音樂節、BBC逍遙音樂節等。然而,除了在主流音樂廳演奏外,賀夫更樂於在偏遠、小型的音樂廳演出,他認為,身為一位鋼琴家的使命,就是要傳達作曲家的訊息,然而傳遞作曲家的訊息,不能只有在大型音樂廳。像是2013年,他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於台北新舞臺舊址演出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另外則是2015年首場台灣個人鋼琴獨奏會,他並未選擇於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而是在古舊具有歷史意義的台北中山堂演出。
四、拓展多元曲目
賀夫除了演奏大眾化的曲目以外,他也喜好於演出、錄音中安排冷門曲目及當代作品,或是在安可時演奏被遺忘的小品。他鼓勵鋼琴家們以好奇心及開放態度看不同作品,在一場演出時應兼具冷門曲目、當代作品及著名的曲目。賀夫也鼓勵在學校必修曲目或比賽指定曲中安排冷門作品及當代作品。他認為,身為一位音樂家,應該避免反覆演出相同曲目,會失去自發性和進步的動力。
五、錄音演出作品欣賞
(一)罕見錄音分享
胡麥爾(Johann Nepomuk Hummel 1778-1837,莫札特學生)第二、三號鋼琴協奏曲
Bryden Thomson指揮英國室內管弦樂團
這張錄音一直是Chandos唱片最暢銷紀錄/1987 英國留聲機唱片大獎/1988 法國ACC唱片大獎
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 1829-1894,柴可夫斯基老師)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
大提琴:史蒂芬‧伊瑟利斯 Steven Isserlis
沙爾文卡(波蘭裔德國鋼琴家兼作曲家)Franz Xaver Scharwenka(1850-1924)
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Piano Concerto No.4 in F minor op.82
佛斯特指揮 Lawrence Foster
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世界首度錄音,1996 留聲機唱片大獎
紹爾(德國鋼琴家兼作曲家)Emil von Sauer(1862-1942)
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Piano Concerto No.1 in E minor
佛斯特指揮 Lawrence Foster
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世界首度錄音,1996 留聲機唱片大獎
(二)其他著名錄音/演出推薦
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影片中前半部)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 op.30
李頓,指揮 Andrew Litton
達拉斯交響樂團 Dallas Symphony Orchestra
獲得2004 週日泰晤士報唱片大獎、2005 英國留聲機唱片大獎
2021最新專輯—艾爾加小提琴奏鳴曲 Elgar Violin Sonata in E Minor, Op. 82
小提琴:杭諾.卡普松 Renaud Capuçon
(三)個人創作
賀夫是位天才型的藝術家,除了以鋼琴家身份聞名於樂壇,他也創作許多型式不同的音樂創作,其中包括一首大提琴協奏曲、四首鋼琴奏鳴曲、彌撒曲、室內樂、合唱曲、多首小品、改編曲等,最受台灣樂迷歡迎的莫過於他為訪台音樂會所改編的鋼琴獨奏作品《望春風》。
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短暫的生命》Piano Sonata No.4 'Vida breve'
音樂領域之外,賀夫的創作更是跨足文學領域,他經常為《衛報》、《泰晤士報》、《留聲機》、《英國廣播公司音樂雜誌》等撰寫文章。另外也著有《禱告的聖經》(2007)、《Nosing Around》(2014)、小說《最終靜修會》(2018)、散文與反思集《粗糙的思想》(2019) 等。
(左圖)散文與反思集《粗糙的思想》封面
四、給鋼琴家、鋼琴學子的建議
(一)談「練琴」
他認為人們總是浪費時間在用錯誤的方式,這就是為什麼一直沒辦法進步或彈好的原因。賀夫建議練琴時不應過度的、神經質,沒有方向沒有頭緒的練琴,並且把每次練習當作是在台上演出,總是集中注意力在琴鍵上,這樣可以減少許多彈錯音的機率。賀夫也分享到他的學習經驗,在他學習一部新作品時,他的準備工程一定是非常浩大的。他總是會先在沒聽過其他演奏詮釋之前,針對樂譜進行仔細的研究查考,並設計自己的詮釋演奏法,他會用不同顏色的色筆,將詮釋構想、需要注意的聲部、甚至是練習的方法都清楚的寫在樂譜上,直到對一部作品有了充分的了解後才會進行練習,第二階段他會適度地拋開作品,讓自己隨時保持對作品的新鮮感,賀夫建議練琴盡可能避免從頭開始練到結尾,他以奏鳴曲舉例,許多學生在呈式部上的彈奏總是比再現部好,往往是因為前面總是花大部份的心思練習,但到後面時就已經感到疲乏了,他覺得透過這樣的方式去保持對於曲子的新鮮感,讓自己持續用不同角度來思考手中演奏的曲目,並對其保持好奇,嘗試不同的演奏方法。在所有的學習階段完成之後,賀夫才會去聆聽其他鋼琴家不同的詮釋版本。
(二)談「錄音及網路資源」
針對目前網路發達的世代,我們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媒介欣賞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演奏影片,然而,網路上的影片不一定都是好的詮釋,要怎麼樣使用這些資源,才對學習有所幫助,對此賀夫認為,聆聽不同演奏家的詮釋固然好,但是不是要去模仿,而是先去理解作品並研究不同的演奏風格,吸收消化後找到自己的想法。對於五花八門,如此廣闊的網路資源,賀夫也認為我們應該避免東看看西看看,而是要深入挖掘並理解其中的資訊。
(三)談「演出」
身為一位鋼琴家的使命,就是要傳達作曲家的訊息,然而傳遞作曲家的訊息,不能只有在大型音樂廳,因此,除了在各地主要音樂廳演出之外,也要在偏遠、小型的音樂廳演奏。在演出曲目上,應盡可能地包含受觀眾歡迎的主流曲目,以及較少被演出的冷門曲目及當代作品,且盡可能避免反覆演出相同曲目,這會使演奏家失去自發性和進步的動力。
參考資料來源:
Clavier Campanion(鋼琴演奏雜誌)2015年1/2月號
《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問錄》,焦元溥著,聯經出版社
Comments